• 注册
  • 查看作者
  • 给得太满,会受不了,会真的会溢出来,所以…

    1.

    我上大三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儿暧昧过。

    年轻,加上又是暧昧期,总是会忍不住时不时给对方说一些甜言蜜语海誓山盟。

    有一次我又在他耳朵边说了一堆的这样的话,他半是害羞半是正经地回应我说,这些东西你不要提前说出来嘛,说出来就不美了,你直接做就行了。

    当时我对他这段话的理解是,他认为嘴皮子太勤的人往往就是嘴炮王者。

    嘴上做巨人,行动上做矮子。

    如今再次回想到这个场景,我对其的理解仍然包含这个意思。

    但又多了一层理解。

    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很多时候就是不能太直白,太露骨,说得太清楚。

    是需要藏着一点的。

    说得太透,说得太直接,即便做到了,那效果也没有默默地去做然后被双方感知到的效果好。


    2.

    前几天,我在家里看了一部网上评价还不错的国产文艺片。

    但我当时看完,却总觉得电影里有点什么不对劲儿。

    因为从头至尾看完后,我情绪上一点波动都没有。

    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其实我是很清楚的,导演以一对底层夫妻为视角,把他们的生活摊开,让观者看到底层人民的无奈、悲痛、无助。

    主题明确,拍摄也很细腻,演员演技也在线。

    但,我就是get不到电影里人物的悲欢情绪。

    事后我思考了许久,想搞清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直到今天早上,我看了一个我很喜欢的知名作家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我一下子就想通了。

    这部电影里传达人物情绪的地方,都太直白了,缺少留白。

    比如,导演为了表达女主和男主的感情,让女主在寒冷刺骨月黑风高的晚上站在河边等在外干了一天活的男主回家。

    为了让男主到家门口时喝到一口热水,女主出门后就把装满热水的水杯揣在自己的棉衣里,然后瑟瑟发抖地站在冷风里等待。

    男主回来了,到家门口时发现了女主,责怪她为什么不在家呆着,要一个人站在这受冻。

    女主委屈,慢吞吞地从棉衣里把水杯拿了出来,递给了男主。

    男主接过,感受到水杯的温度,明白是女主一直捂着才没有变冷。

    顿时面有愧色,打开盖子,咕咕地喝了起来,同时又满含爱意地看着女主。

    女主此刻,脸上仍然有委屈,但也浮起了娇羞。

    其实这个场景的情绪到这里就很好了,观众完全能够感知到底层人民那种不善表达,但又一门心思为对方惦记的爱意。

    可导演估计是很怕观众get不到人物的情感,让女主说了一通话,来解释自己为何要来等男主,以及等得多么辛苦。

    场景下构建的感动气氛,pa地一下,破坏了。

    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地解释一番呢?

    深夜,冒着寒冷,把水杯捂在自己衣服里,等家里的男人回家。

    这不是爱,那还什么是爱呢?

    这些行为,不管是当事人,还是旁人,看到了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觉得感动的。

    但如果做这些事的人,突然一本正经地解释给你听,告诉你,你看我多爱你,你看我对你多好。

    那这个爱的味道就变了。

    变得严肃了起来,变得有恃无恐了起来,变得僵硬了起来。

    情感这个东西,不管是在文艺作品里还是真实生活里,都不用表达得太满了。

    留一点空白,留一点欲言又止,反而更好。

    更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温柔和用心。


    3.

    我上高中的时候是住校生,一个月回家一次。

    每次回家的时候也就是再问家里拿生活费的时候。

    我家的钱都是我爸在管,而我从小到大和我爸的关系都比较生分,所以有时候即便他给我的钱不够,我也不会吱声。

    可不够的话,怎么办呢?

    我妈会偷偷地再塞给我一点,帮我补上。

    高中三年,我妈不知道多少次,从她那个睡得很破旧的枕头套里,拿出一叠叠充满稻草味儿的褶皱人民币,塞给我。

    五块,十块,二十块,五十块,一百块……

    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她就这么悄悄地,不让我爸发现地给了我。

    记忆里,她每次从枕头套下拿出钱给我的时候,都不会说太多话。

    她不会给我说她的钱是怎么偷偷攒下来的,她更不会告诉我说这些钱她上街时也很舍不得花。

    夏天赶集时她即便渴得要死,也不会舍得花一块钱去买瓶水,都要强忍住饥渴,走一个小时土路回家来喝白开水。

    可正是因为她每次给我钱都不会说什么话,反而让我对这个事儿记忆特别深刻,一直到今天都牢牢记住。

    我能记住她递给我钱时的那双手。

    那是一双在农村辛苦劳作,满是沟壑,粗糙无比的手。

    我还能记住她的眼神。

    那眼神里有对我的期盼,关爱,以及因为每天太辛苦而早已刻在身体里的疲惫。

    我更能记住,在夏季的时候,她满头大汗地从外面干完农活进屋来,身上透着沾满泥土气息的汗味儿,脸上滚热,穿着在我几岁时她花十块钱买的晴纶衬衣和裤子。

    她的个子是那么的瘦弱,神态是那么的疲惫,穿着是那么的陈旧,但是她从枕头套里掏钱的时候却是那么的干脆,那么的直接,那么的不顾一切。

    这些,我全部都深深记得。

    我在想,如果当年我妈给我钱的时候,再三叮嘱我说,这些钱都是她的血汗钱,都是她从嘴里抠下来的,都是她舍不得吃和穿攒下来的,我还会像现在这般记忆深刻,每每想到就心中一酸,对她甚是怀念吗?

    我觉得不会,因为如果当事人用一副你很亏欠她你必须给我争点气好对得起这点钱的语气解释这件事儿的时候,这其中的情绪和感受就变了。

    爱和纯粹变少了,功利的企图与回馈变多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下的很多家庭教育里,父母越是在孩子面前诉说自己的辛苦和期望,孩子反而非常反感的原因。

    因为孩子的感受被父母一遍遍的解释和强调弄变味儿了。

    爱给出后,对方其实是会自己感受的,不用你一遍遍地说一遍遍地解释。

    爱要学会留白。

    亲密关系之间的矛盾亦如是。


    4.

    我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个学者说,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画了什么,而在于留白,也就是说没画什么。

    没画的地方,那些空白的地方在表达什么,在传递什么,一个画家如果做好了,才是高手。

    因为画纸的面积是有限的,画家只能在有限的地方做到有限的表达。

    但如果留白处理得好,便可以做到无限的表达。

    那些你没有画出来的,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感,让人在留白处可以做各种自我思考。

    这才是艺术的广博。

    相反,如果你不会留白,只想着一股脑把自己想说的想表达的东西全部堆砌上去。

    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里,是难以承载这样的诉求的。

    所以最后往往作品就会落入下乘,观者的体验和情绪共鸣也不会好。

    艺术创作是这样,人际关系,亲情、友情、爱情,更是这样。

    不要给得太满太直接,藏一点,收敛一点,留一点白。

    那点白让他自己去揣摩,去感受,去体验。

    而不是你直白地给上去,甚至疾言厉色地宣布。

    我们的文化以及大众环境总在告诉我们表达很重要,爱一个人就要大声地说出来。

    但其实克制表达,克制浓烈地张扬地露骨地爱一个人更为重要。

    这份克制就是留白。

    懂得如何留白,其实就是懂得怎么给。

    而最高级的给或许便是无声胜有声。

    END》

    感谢大家:

    算是我人生第一次无奈求助吧。

  • 0
  • 0
  • 0
  • 94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到底部
  • 任务
  • 实时动态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