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很多时候似乎总会想当然地把“朋友”二字赋予某些他自己的设定。
比如,因为是朋友,所以朋友的帮助便成了理所应当。因为是朋友,所以朋友给自己介绍了业务,就不用再给他利益的反馈。
人天性总喜欢给自己找理由去规避掉他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付出的利益,而且这种理由还会找得特别冠冕堂皇:因为我们是朋友。
可既然是朋友,那又为什么不可以是把对方该得的利益好处按照标准给对方呢。
你觉得你们是朋友,所以这些好处不用给了,可问题是这只是你自己的想法而已,你根本没有征得对方的同意。
或许在对方的脑子里想的是,咱们是朋友,我给他介绍了这么大笔单子,他应该多给我点钱吧。
每个人都是利己的,所以大多人的想法、决定都是先考虑自己,再去考虑别人。
你认为是朋友所以该省掉给对方的好处,说白了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多赚点。
而对方认为是朋友自己应该多拿点,是想着本身有情感基础了,在此之上应该被厚待。
这里面谈不上谁对谁错,只不过是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而已。
但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想长久走下去,能够做到情感与利益的分明,是一种就算不能获得好处但至少也不会犯规的处世之道。
2.
混淆情感与利益,这是太多人常常会在为人处事上踩的一个雷了。
或者说当人发现这个雷可以让自己少付出多赚的时候,总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踩上去。
“都是朋友,他不会在乎这点钱的。”
“都是朋友,谈钱就俗了。”
...
不管是不小心踩的雷,还是故意踩的,我只想说,当朋友之间涉及到应该的利益的时候,对方可以不要,但是你不能不给。
不要和不给,这两个行为之间真的有质的区别。
我不要,是因为我想着咱们之间的情分,我愿意让你多赚钱,这是我的心意。
可是你不给,那就是你不在乎我的表现,是你不懂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做人之道。
“我不要”能够加深两个人之间的情分,而“你不给”,尤其是长期的“你不给”则会慢慢撕裂两个人的感情。
说白了,人和人的关系是需要你来我往的。
我来了,你却不往,关系怎么持续?
我给你介绍了生意让你赚了钱,可我什么都没落着,凭什么?
要知道大部分世人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真的还达不到可以心照不宣地忽略当中的利益成分的。
所以,与其糊里糊涂地处理两个人的利益账,还不如清清楚楚地给对方。
总有很多人会觉得,朋友之间谈钱就俗了。
可问题是,什么叫俗呀?这个俗字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朋友促成了自己的生意,自己给他应得的好处,这样的行为在我看来真的不是连意思是什么都说不清楚的“俗”,而是一种懂得利他和感恩的行为。
再说了,凭什么让朋友拿到应得的好处就是俗,让朋友吃亏就是不俗呢?这个牵强的逻辑和定义是哪位高人发明的?
如果硬要把该给对方的好处给对方这样的行为称之为俗气,那我觉得这样的俗值得去做,因为做人之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让帮自己的人吃亏。
不让对方吃亏,做到利他,一个人才能够长久地走下去。
不管你这种利他到底是出自于本心,还是出自于生存技能,至少你这么去做了,让对方实实在在拿到了好处,你的路就能够比没有这么做的人要长远许多。
3.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里生存,都会有他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则。有的规则可能让人觉得错愕,有的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而不让对方吃亏,尤其是帮自己的人吃亏,这样的处事规则,或许某些时候谈不上有功,但绝对不会有过。
要知道一个人能在利益分配的时候,时刻想着别人,不占对方的便宜,这样的人谁不愿与之交往甚至交心呢?
而朋友之间很多时候总会随着时间慢慢分离,除了有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之外,其中必有的就是利益分配的时候让对方吃亏了。
因为在你身上吃过亏,所以想远离。
因为在你身上没有拿到应得的利益,所以不愿再见。
人类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但再微妙说白了不过就是,利益和情意之间的平衡与博弈。
但只要能够时刻记住,利益和情意之间,它们双方永远没有谁可以取代谁,那么你的人际关系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而人际关系又是一个人和世界、和世界里的人相处的反映,所以,能和世界里的人、物友好相处的人,他的人生又会差到哪里去呢?
这世上大部分的矛盾都是和利益有关,而你若能够平衡好利益与情意的天平,不让它们彼此越界,让它们在各自的轨道上行走。做到这,便是人情世故的高手了。
或许你会觉得太注重对此的钻营与思考,会显得太过于用术在和人相处,而不是用诚心。
可问题是,术和诚心本不是互相矛盾的,它们是共存的。
相反,让它们彼此混淆,让利益和情意彼此越界,才会真的造成人际关系的矛盾与恶化。
还是前面那句话,情意和利益,双方没有谁可以取代谁。
《END》
原文来自公众号:晓毅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