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常聊个天。
三天前,也就是12号那天,我过生日。
嗯,又大了一岁了。
往年生日的时候,我总是习惯在公号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美其名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但今年我不想写这种了,所以这次生日当天我没发原创文,就发了个朋友圈自high了一下。
可既然过了个所谓的生日,总要写点什么来纪念已经逝去的时光吧。想来想去,我突然觉得,或许可以聊聊从小到大对于“生日”二字内心的那些小九九吧。
我对生日这两个字真正开始注意应该是在12岁上了初中开始。
在12岁以前是真的对它没有什么特别的理解或者憧憬,因为当时在农村上小学,不管是班上的好朋友还是家里人,都不会在这一天对自己有什么特别的行为。
我只记得,似乎生日的时候,我妈会在早上给我煮一个白水鸡蛋,然后告诉我今天大了一岁,让我好好上学。
而生日之外是否有其他的意义,或者说是否能得到和平常不一样的待遇,我完全不知道。
上初中,学校在镇上,班上就有了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甚至还有一些从县城过来上学的。
不再像小学一般,只是一个村儿的人聚集在一起了。也因为这样,第一次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和习惯”带来的冲击。
我发现,原来到了某个人的生日时,身边关系熟络的人都会给他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人缘越好,收到的礼物就会越多。
当时大家普遍送的都是五毛钱一张的卡片,经济宽裕的还会送1块钱甚至两块钱一张比较精美的卡片。
生日会有好友赠送自己礼物,这就是12岁的时候,第一次意识到生日二字的“意义。”
2.
上初中的几年我性格很自卑,因为我觉得自己长得太瘦小,而且一年到头穿的衣服都土里土气的,好多还是亲戚家里的孩子穿剩下送给我的。
所以我当时很少和身边的同学说话,也因为这样,我没有交到几个关系特别好的朋友。
到我生日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收到什么礼物。
于是我那会儿做了一件特别傻的事儿,在别人生日时,不管自己和他关系熟不熟,我都会主动送上一份小礼物给他。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我生日的时候,他可以回馈给我。
这样,我的生日就可以很热闹,让身边的同学很羡慕了。
哇,我收到好多礼物,我有好多好朋友,有好多人关心我喜欢我呀。
可结果,收到礼物的人并没有几个人记得我的生日。
那个时候的我太自卑了,自卑到没有一丝存在感。谁会特别注意角落里那个瘦弱又干瘪,整天不说话的小男孩儿呢?
高中的时候,性格慢慢打开了一点。
但当时因为读理科,学习成绩不好,整天陷在学业的纠葛中。再加上那个时候正是青春期,荷尔蒙躁动,又发现自己和周边人不一样,不对女生而是对男生有好感,陷入深深的矛盾恐惧里。
所以,高中理科的三年,我仍然是在不怎么说话的状态中度过。
可越是在这种不说话不被关注的状态下,内心就越渴望有人可以主动关心自己。
那会儿每到自己生日的时候,我总是会在内心幻想,哎,那个谁谁谁会不会从哪里得知道我生日,然后给我送个东西呀。
可幻想只能是幻想,生日时还是和平常没有区别,并不会得到特别的关心特别的祝福特别的礼物。
3.
如今我已经三十有二,回想到十多年前的这些心理,不免嘴角一笑。
但笑完之后又会觉得感慨,原来有的东西已经在我内心埋了十几年了。
大学四年是我人生最快乐的几年,不管是学业还是朋友都一帆风顺。交到过我至今都觉得可贵的朋友,做了我自认为不枉青春的疯狂举动。
可即便在那个时候,每到自己生日的时候我仍会在内心变得害怕或者不安。
会有好朋友记得我生日吗?会有好朋友送礼物给我吗?会得到自己在乎的人的祝福吗?
那会儿我不懂自己的这种心理源头到底是什么,只是单纯地以为,或许是自己太虚荣了。
想用别人的记得、礼物、祝福来彰显自己活得很好、很让人羡慕。
直到最近的几年,可能是因为经历了一些事儿,又或者是因为写作的帮助,我似乎终于把这种心理的根源找出来了。
“我一直是一个很缺爱很缺安全感的人。”
因为缺爱缺安全感,所以才更希望被人在乎被人关注被人记得。
而生日这天,是可以把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在乎具象化的时间。
你不是我的好朋友好哥们嘛,那在我生日的时候,你能不表示给我看吗?在乎是虚无的、飘渺的,可行为却是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的。
我想要真实可触摸的关心在乎,不是真的想要你送的那个东西。我想真正的知道,至少我知道,你是真正在意我的,记挂我的。
看吧,兜兜转转绕来绕去,一切行为推下去,说到底还是想让人在乎。
太缺爱了。
4.
我冷静地想了一下,为什么自己会很缺爱呢。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和自己的家庭以及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吧。
从小到大在父母那,尤其是我爸那并没有得到过我当时那个阶段想要的爱和在乎。而在朋友和同学那,也没有得到过真正意义上我内心渴求的那种坚固的情感。
因为没有得到,就一直在寻觅,直到某天终于找到,或者,彻底放弃。
骨子里缺爱的人,总是希望和当下与自己亲密的人建立深深的链接,这种链接很多时候可能是普通人难以承担或者做到的。
比如,我就曾对大学阶段的几个好朋友寄予了很厚重的情感寄托。我希望和他们可以生死与共,可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当其中一个人有需要时,另一个人必要全力以赴相助。
可毕业后在成人世界里滚了后我发现,原来人和人之间有难可以同当但是有福真的不一定能同享。
再则,人终究还是先利己再利人的。
要对方把自己的利益、情感完全放在和他一个水平线上考量,这真的还是太强人所难了。
这里面没有是非对错,而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很多时候本就背负不起缺爱者们的那种奢求。那种我给你100,你一定也能给我100甚至给我105的情感期待。
缺爱者们对亲密关系(友情、爱情)会有比普通人更愿意付出的心理,但同时也对它寄予了比普通人更高或者更纯的回馈期待。
“如果你给我的,和给别人的是一样,那我就不要了。”
和缺爱的人打交道,或许会很累吧,不知道我曾经的朋友们是否有这个感受。因为我要的挺多的,也挺纯粹的...
5.
现在到生日的时候已经不再会像以前一样,在内心幻想或者渴望谁谁谁能记得,能专程跑来送祝福了。
倒不是不缺爱了,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已经不一样了。
人终究还是得自己陪伴自己,别人给的,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都只能是暂时的。
所以与其向外求,寻觅爱和在乎,倒不如向内求,学会自己和自己相处。
自己给自己爱,自己给自己安全感。毕竟这世界上又有几个人是不缺爱不缺安全感的呢?
他如果都给了我,那他怎么办?
虽然在内心深处我仍旧觉得,若有缘,可以两个人彼此慰藉,互相百分百的给予,这种能量一定是大过自己给予自己的。
可另一面我更知道,两个人要做到百分百的彼此在乎和爱,本就是理想主义的设想。
这种理想主义在现实中有吗?
我相信肯定有,但是它稀少、艰难。
所以,我不渴求自己能撞大运遇到这样的人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我只希望,以后的时间我能靠自己把自己照顾好即可。
爱和在乎很美,但没人给的话,那就自己给自己吧。
这是在逞强、伪装?又或是要生活下去必须得有的勇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