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录自《亲爱的艾伦:就算妳与众不同,我只会爱你更多》,作者是贝蒂・德杰尼勒斯(Betty DeGeneres),美国著名女同性恋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Ellen DeGeneres)的母亲。
“妈,我是同性恋。”那一年,艾伦亲口对母亲说出了这六个字。从此改变了贝蒂的一生。这是一段从悲伤、抗拒、失望、愤怒、误解,直到包容、接纳的旅程。更是一段从“我是如何成为一个女人”,到“我是如何成为一个母亲”,最终走到“我是如何成为我”的漫长过程。
为什么出柜是一件重要的事?
对于同性恋来说,出柜不只是重要而已,应该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行动。在多数同性恋者认为踏出这健康的一步是安全之举以前,我们这些生活在异性恋世界的人将永远不会知道有多少受到我们喜欢与钦慕的朋友、邻居与同事其实是同性恋者。
在美好未来的某一天——等到我们不再介意一个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等到你的同性恋同事能自豪地协同伴侣出现公司晚宴、能把爱人的照片放在办同桌上——出柜才会成为无关紧要且我们再也无需讨论的议题。这样的世界该会有多幸福!这么一来,我们的宗教领袖就可以把他们的时间与财力花在劝戒教徒遵守十诫上。他们可以邀请我们每个人, 每一位神的孩子, 和他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人——正直、忠诚且热忱。
到时候, 社会将接受青少年原本的模样, 他们将不再是恶作剧与辱骂的受害者。这样的世界该有多美丽、多简单呢!让我们为了这个目标而一起努力吧。给予所有人他们值得拥有的尊严。让他们知道自己原本的样子是好的。
这句引述自安东尼・特罗普特(Anthony Trollope)的话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永远不要认为自己不够好。人永远不该这么想。你的自我评断会大幅影响其他人的看法。”
最好的出柜方式是什么?
诚实的表达自己的立场没有对错之分。第一,记得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对每一个家庭而言,最重要的是无条件地接纳彼此、爱彼此与支持彼此。近日美国天主教主教会(National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也肯定了这个观点: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我们的孩子、家长或者手足出柜时理解到,他们一点也没有改变。他们只是赠与你一份诚实与爱的礼物,请求你能开始理解。
第二,有耐心。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我们都需要花时间思考、反应和担忧。在不经思索地说出会让你在往后觉得后悔的话之前,我们应该要停下来,认真地倾听彼此说的话。对异性恋家庭成员而言,我们可以藉由这个机会更加诚实地面对自己。
第三,欢庆你的诚实。出柜的第一步需要勇气,但接下来的每一步几乎都会让你心情振奋,感到一切是值得的。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还能变得更好,你会发现家人与朋友终将变得与你更亲近,你会发现拥抱真实能带给你多强烈的感动。
最后,这一路走来,在跨出每一步时都请你不要迟疑地寻求外援,利用能在图书馆、社区与PFLAG(PFLAG,意为同性恋亲友会。这里的同性恋亲友会指的是美国的同性恋亲友会,中国的同性恋亲友会叫:PFLAG CHINA)这一类的组织找到的所有资源。
什么是PFLAG?
P-FLAG是同志家属亲友会——同性恋的家长、亲属与朋友(Parents, Family,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支持组织,主要由同性恋者的父母与异性恋家庭成员组成。建立PFLAG的人是一位勇气可嘉的女人珍妮.曼佛德(Jeanne Manford)。一九七二年,她的儿子莫提在纽约市的政治晚宴上发送文宣时受到暴力殴打,自此之后,她就愈来愈积极地参与社会运动,鼓励同性恋者的父母团结起来。大约在同一时间,爱黛儿.史塔(Adele Starr)与赖瑞.史塔(Larry Starr)因为一位儿子是同性恋(他们共有四个孩子)在洛杉矶建立了父母支持组织,而后将组织扩展到全国的层级。如今全美有四百个PFLAG分部。一般来说,每个分部会每月举行一次聚会,组成非正式的讨论小组,接着请外界嘉宾为小组做演讲。PFLAG也为不家庭接受的同性恋者提供支持;许多同性恋者参与聚会是为了学习如何和顽固的家庭成员沟通。
在PFLAG中,我认识了许多和我一样自豪的父母。佩姬.欧尔森(Peggy Olson)在洛杉矶当地刊物的主席寄语中写道:“过去这十一年真是一趟惊异之旅!我在知道了儿子是同性恋后,踏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我非常、非常感激PFLAG的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芝加哥的一位母亲总是在衣服上别着一个大徽章,上面写着:“我是P-FLAG妈妈。”每当有人问她那个徽章代表什么意思时,她总是很乐意回答。
在同性恋父母出柜时,你对他们的孩子有什么建议吗?
我对他们的建议和我对同性恋者的父母的建议一样——你要知道他们依然是你熟知且深爱的父母;他们只是用更诚实的态度面对你。要有耐心,让自己逐渐走过接纳的过程。你可能不会一夜之间就接受这件事,但是,你的父母也一样不是在一夜之间就接受这件事的;他或她可能为此挣扎了很长一段时间。
只要家中的家庭氛围充满爱,或者更理想的状况是,能有其他充满爱的亲戚时常出面的话,年纪较小的孩子会更容易理解自己要如何处理在家庭以外的地方遇到的偏见与无知。
对较大的孩子或者已长大成人的孩子而言,经历接纳的过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请时时都要记得,你的父母会出柜是因为他或她再也无法保活在谎言里、维持虚假的表象了,诚实以对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我为什么需要知道其他人的性行为习惯?
你不需要知道这种事。这就是众人时常会混淆的地方。当你知道某个你认识的人是同性恋时,你不会知道他或她的任何性行为习惯。他人的性行为习惯全然不关我们的事——正如你自己的性行为习惯全然不观其他人的事。我听过有人说,「异性恋」(heterosexual) 这个字的重音要放在「异」(hetero), 而「同性恋」(homosexual)这个字的重音要放在「性」(sexual)。我们这个社会竟然会沉迷于此,实在是一件憾事。
在经过了无数世代之后,我们内心深处依旧像清教徒一样崇尚禁欲。禁欲又沉迷于性——真是奇妙的组合!我认为性行为在相爱并互相承诺的同性恋伴侣心中的重要性,无异于性行为在相爱并互相承诺,的异性恋伴侣心中的重要性,不多也不少。
不久之前,我听到了杰出的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在《六十分钟》(60 Minutes)受访的那一集节目。她说:「在你知道了某个人的种族时,你会因此真正了解这个人的任何特质吗?不会。」这句话无比真实,也可以套用在性倾向上。当你知道一个人的性倾向时,你会因此真正了解这个人的任何特质吗?不会。这只是一项事实,不应该干涉我们对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那替别人出柜呢?
就我所能想的所有面向来说,这么做都是非常错误的。我知道出柜是一个健康且正面的举动。然而出柜应该由要出柜的那个人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时候,以他或她自己认为适合的速度来出柜。我认为在他人尚未准备好的时候就替他人出柜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
我的朋友约翰.塞利格(John Selig)抱持不同的观点,至少在某个特定领域中是如此。他说,如果某个民选官员是未出柜的同性恋,并且投票反对反歧视法的话,那么这位官员就应该由他人替他出柜。事实上,我也赞同针对这种例外的处理方式。
我们为什么要区别和归类?
好问题。我们可以好好当个人就好。然而,在我们能够意识到并且包容同性恋之前,我们必须尊重地归类,协助人们舍弃无知的流行语和刻板印象。有些人可能会过度“政治正确”。但话说回来,宁可谨慎一点比较好,不是吗?“Gay”可以指称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而“蕾丝边”(lesbian)指的则是女同性恋。然而,为了避免把其他人放进错误的归类中,你应该要理解,认为自己是双性恋的人并不会自称为同性恋。跨性别者、变性者与易装癖(transvestite)也一样,有可能同性恋,也有可能不是。
请留意,有些女同性恋者不喜欢"蕾丝边"这个字。对某些人来说,这三个字听起来带有疏离、异己之感,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这个字的确来自于异域:希腊的莱斯博斯岛(Lesbos), 古时候占领该岛的是一群强壮的女人。"酷儿"(Queer)这个字是过去用污辱意味称呼同性恋者的方式。现在有许多同性恋者——尤其是年轻的同性恋——会骄傲地用这个词称呼自己。
在谈论到该用什么方式才能礼貌地称呼同性恋者的另一半时,我们又进入了另一个模糊不清的领域。“伴侣”(partner)这个字通常无论对男人或女人来说都适用。安妮和艾伦尚未结婚,她们称呼彼此为“老婆”和“太太”。我稍早提到的两位瑞克也尚未结婚,但他们称呼彼此为“老公”。在没有长久承诺的状况下,也会有人使用“女朋友”、“男朋友”或者“爱人”。
在谈到要如何称呼同性恋者及其伴侣时,我能提供的最好建议就是:如果你心存疑虑的话,只要问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称呼就可以了。
同性恋是一种生活型态的选择吗?
几乎不算是。一个人的性倾向并不是生活方式;而是生命本生的一种特性。至于确切来说是什么原因决定一个人是否为同性恋,目前还没有绝对的答案。同性恋者是否生来如此?他们的基因序列是不是像许多人说的一样“无法改变”?同性恋者会不会透过家庭成员,以基因或文化甚或是两者皆有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经验和环境是否也有影响?他们能自己选择吗?
就我的观察看来,基因与环境因子都会形塑我们的样貌,极少有人会自己选择成为同性恋。在我认识的多数同性恋之中, 他们是同性恋这件事都是一个既定事实, 就像眼睛的颜色一样。就像艾伦曾说的, 同性恋是她的一部分, 就像肤色一样。
人权战线的“出柜资源指南(Resource Guide to Coming Out)”上面写道:同性恋不是你的选择,是同性恋选择了你。
有些人会说同性恋是一种选择,是为了想要阻碍你与相同性别的人谈感情。但花一分钟想想这件事:被相同性别的人所吸引这件事,是你选择的吗?你为什么会这么做?事实上,同性恋不是选择,正如右撇子、蓝色眼睛或者生为异性恋一样,这些都不是选择。这是一种倾向,是你的一部份。你要选择的,是如何过生活。
同性恋可以掰直别人吗?
绝对不会。如果可以的话,我大概会第一个申请变成同性恋吧!毕竟我现在认识愈来愈多同性恋的朋友了。我爱他们,但我毫无疑问地是一名异性恋者。社会无须担心年轻人被传染,因为这不是真的。我们的倾向是天生的,我们会爱上什么性别的人也是天生的。
那同性恋的刻板印象又怎么说?
那异性恋的刻板印象又怎么说?异性恋的刻板印象有可能是一位满身肌肉、充满男子气概的男人,或许还坐在一辆机车上。另一个刻板印象可能会是一位古铜肤色的帅气年轻救生员。还有另一个可能是莎朗.史东(Sharon Stone)——典型的美人。但这些印象无法描述我们异性恋的所有人,不是吗?同样的,这个道理也可以套在同性恋的男人与女人身上。阴柔男同性恋与“男人婆”女同性恋的刻板印象正是如此——就只是个刻板印象。
这是为什么我们的同性恋家庭成员要出柜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如此一来才能让这个世界看见,我们之间有许多人都是同性恋,各行各业都有。同性恋者包括了警官、医师、专业运动员、艺术家、模特儿、剥生蚝工人和吸尘器销售员。
一位心理学家最近曾告诉我,艾伦让她的生活变得轻松许多,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在出柜之前,她没办法指着一个人大声说:“看好,她是同性恋,她很成功。"
为什么很多同性恋者的自我探索过程与接纳过程都那么困难?
请回想一下同性恋者从这个社会中接收到了什么样的讯息。在其他青少年留意到自己对不同性别的人有恋爱的感觉时,同性恋的孩子们慢慢发现自己不会喜欢上不同性别的人,他们只会对同性别的朋友产生恋爱的感觉。他们可能会听到其他人用一大串羞辱的昵称指称同性恋。他们在做礼拜的教堂里听到牧师布道时说他们这样的人会下地狱受业火燃烧。
请你想像他们做何感想——困惑、耻辱、担忧。他们只是过着神所给予的生活,但突然之间,他们就变成了歧视、偏见、仇恨与肢体暴力最喜欢瞄准的目标。